近日,由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蔡林濤研究員領銜的納米醫(yī)學研究小組,在人造靶點和免疫靶點雙導向治療腫瘤方面取得新突破,相關論文《T細胞膜仿生納米藥物通過生物正交靶向與免疫識別增強腫瘤光熱治療》(T Cell Membrane Mimicking Nanoparticles with Bioorthogonal Targeting and Immune Recognition for Enhanced Photothermal Therapy)在線發(fā)表在Wiley-VCH旗下刊物《尖端科學》上(Advanced Science, 2019, DOI:10.1002/advs.201900251, IF=12.441)。
蔡林濤研究員及其團隊成員韓雨彤、潘宏、李文軍和鄭明彬,在團隊前期工作基礎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2019,1807528;ACS Nano,2016,10,10049;ACS Nano, 2014, 8, 5468;Small, 2019, 15, 1804383;Small, 2017, 13, 604036;Biomaterials, 2018, 181, 199),首先采用糖代謝技術將疊氮基團(N3)嵌入T細胞膜中,然后將提取的N3功能化的T細胞膜覆蓋在吲哚菁綠(ICG)/聚合物納米核心表面,構建了仿生納米光敏劑(N3-TINPs)。T細胞膜上的特殊蛋白(T細胞抗原受體,TCR)賦予了N3-TINPs的腫瘤細胞免疫識別能力,而且功能化的N3基團能夠與腫瘤細胞上糖代謝標記的人工靶點(雙環(huán)[6.1.0]壬炔,BCN基團)發(fā)生高效、特異的生物正交反應。
研究結果表明,N3-TINPs利用人造靶向和天然靶點雙導向治療技術,實現(xiàn)了腫瘤組織的特異識別和靶向富集。在熒光成像引導下,采用近紅外激光激發(fā)聚集于腫瘤內部的ICG,在腫瘤病灶產(chǎn)生局部高溫,實現(xiàn)了癌癥可視化精準光熱治療。該T細胞膜仿生納米顆粒通過人工生物正交靶向與免疫識別作用可有效克服腫瘤“脫靶效應”,從而提高納米藥物的腫瘤蓄積與療效,是一種新型、安全、高效的藥物靶向遞送策略,為腫瘤免疫靶向治療提供新思路。
該項目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深港聯(lián)合實驗室、廣東省納米醫(yī)藥重點實驗室、深圳市科技計劃等基金的大力支持。